近日,我院消化内科独立创新完成一例胃固有肌层间质瘤患者“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fullthicknessresection,EFR)”,填补了本地区空白,标志我院消化内镜技术实现新跨越。至此,我院消化内科已成功开展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E(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FR(内镜下全层切除术)、STER(内镜下隧道切除术)等“5E”系列技术,这些新技术全链条式精准治疗消化道早癌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患者,男,66岁,因“上腹部疼痛半年”外院就诊,胃镜检查见胃体粘膜下肿物,大小约3cm×3cm,转至我院。经超声胃镜检查提示,肿物为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低回声病变,与浆膜层分界不清,并向腔内、腔外生长,治疗难度大。考虑患者高龄,既往有酒精性肝硬化及外科手术史,如再行外科手术面临很大风险。消化内科主任刘一品教授经慎重考虑,决定采用最新的内镜微创技术——“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术中发现胃间质瘤底部与浆膜层粘连,难以剥离,并向腔外生长,刘一品教授巧妙改良了传统的EFR方式,在保留部分粘膜、利于愈合的基础上,将肿瘤整体与局部胃壁全层切除,继之将手术创面闭合,整个手术历时2小时。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进食无不适。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于年由日本学者首先提出,该技术通过“主动”穿孔,将向消化道壁外成长、与浆膜层黏连紧密的固有肌层肿瘤完整切除而后进行消化道壁修补的一种方法。该技术的诞生打破了消化道间质瘤生长深度对内镜下治疗的限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保持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等优点。EFR对操作技术要求非常高,手术医生需要具有高超娴熟的操作技巧和丰富的解剖知识,并能够熟练完成ESD和ESE,尤其是具备修补技术。据考证,能独医院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