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复习重点

时间:2021-7-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鸣谢邓院士!!

题型:单选,填空,名词解释,问答,病例(单选)

总论(各系统)部分主要在前三种题型,后两种涉及具体疾病

超声成像:1-4名词解释,5填空

1.多普勒效应(Dopplereffect):发射声源与接收器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接收器收到的频率因运动而发生变化的物理现象。发射频率与接受频率之间的差值称为频移,与运动速度成正比。可用于测量血流速度、方向与性质。多普勒超声分为频率多普勒与彩色多普勒成像。

2.声影(acousticshadow):由于障碍物的反射或折射,声波不能到达的的区域,即强回声后方的无回声区。见于结石、钙化及致密软组织回声之后。

3.介入性超声(interventionalultrasound):包括内镜超声、术中超声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等介入治疗。高能聚焦超声还可以用来治疗肿瘤。

4.声像图(echogram):通过各种类型的超声诊断仪将超声发射到人体内,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同组织或器官的分界面时,将发生反射或散射形成回声,这些携带信息的回声信号经过接收、放大和处理后,以不同形式将图像显示于荧光屏上,即为声像图。

5.回声强度分级:高回声、等回声、低回声、无回声。

后方伴有声影的高回声称为强回声(结石)。

介入放射学:

1.介入放射学(IVR):是以影像诊断为基础,在影像设备的导向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导丝及其他介入器材,对疾病进行治疗或取得组织学、细胞学、细菌学、生理与生化资料以明确病变性质的学科,属于微创医学,与内科、外科并列为三大治疗学。

2.血管介入放射学(vascularinterventionalradiology):研究在医学影像设备监导下对心血管部位作介入性诊治的学科。发展基础为Seldinger技术。有TVI、TAE、PTA三种。

2-1.TVI:经导管血管灌注术,指经导管向靶向血管内注入药物如血管收缩剂、溶栓药等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技术。主要应用于动脉系统。化疗药、溶栓药等。

2-2.TAE:经导管血管拴塞术,指经导管向靶向血管内注入栓塞剂,使靶向血管暂时性或永久性闭塞,而达到治疗目的。

栓塞剂:离子型、非离子型。常用明胶海绵、聚乙烯醇、碘油等

碘油适应症:恶性肿瘤、肝海绵状血管瘤

2-3.PTA: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采用导管技术扩张或再通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所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方法。主要包括球囊血管成形术和血管支架置入术两种。近年来也用于胸、腹主动脉瘤以及假性动脉瘤等的腔内隔绝治疗。

3.非血管介入反射学:主要技术有经皮穿刺活检、经皮穿刺消融术、经皮穿刺引流术、非血管官腔扩张术。

影像学概论

1.形成X线影像的三个条件:X线具备一定穿透力;被穿透组织存在密度、厚度差异;经过载体显像。

2.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出现于CT之后,将影像增强技术、电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与常规的X线血管造影相结合,是数字X线成像技术之一。有IVDSA、IADSA两种成像方式。

3.窗宽(windowwidth):指图像上16个灰阶所包括的CT值范围,此范围内组织以不同的模拟灰度显示,高于此范围均显示为白色,低于则显示为黑色。窗宽大小直接影响图片对比度,加大窗宽,对比减小。

4.窗位(windowlevel):又称窗中心,为窗的中心位置,一般选择欲观察的组织CT值为中心。窗位高低影像图像亮度,提高窗位图像变黑,降低则变白。

5.增强扫描(contrastscan):血管内注射对比剂再进行扫描,以提高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密度差,来显示平扫上未被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通过病变有无强化可帮助确定病变类型。常用动脉期、静脉期、实质期三期。

6.体素(voxel):CT图像是将任某已有一定厚度的层面分成按矩阵排列的若干小的立方体,即基本单元,以一个CT值综合代表单元内的物质密度,这些小单元即为体素。

7.像素(pixel):与体素相对应,组成一幅CT图像的许多按矩阵排列的基本单元称为像素。

8.空间分辨率:X线片占优;密度分辨率:CT占优

9.MRI检查技术:脉冲序列、脂肪抑制、MR血管成像、MR水成像、磁共振功能成像(填空)

10.T1、T2图像分辨;主要看水和脑脊液,T1低黑,T2高白

11.流空现象:血管内快速流动的血液,在MR成像过程中虽然受到射频脉冲激励,但在终止射频脉冲后采集MR信号时已经流出成像层面,因此接收不到该部分血液的信号,呈现为无信号黑影。

12.PACS(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是以高速计算机设备及海量存储介质为基础,以高速传输网络连接各种影像设备和终端,管理并提供、传输、显示原始的数字化图像和相关信息,具有查找快速准确、图像质量无失真、影像资料可共享等特点。组成:数字化图像的采集、网络的分布、数字化影像的管理及海量存储、图像的浏览、查询及硬拷贝输出、与医院信息系统和放射信息系统的无缝集成。

中枢神经系统

1.MRI适用于绝大多数颅脑病变,T1WI示解剖结构较好,T2WI发现病变敏感。

2.生理性钙化斑:松果体、大脑镰、床突间韧带、脉络丛

3.Willis环: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大脑前动脉A1段、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P1段

4.脑膜中动脉来自颌内动脉。

5.病灶的强化类型:环状强化、均匀强化、不均匀强化、脑回状强化

6.脑水肿:血管源性水肿、细胞毒性水肿(DWI)、间质性水肿。

7.占位效应:占位病变本身及周围水肿引起。常见于肿瘤、出血等病变。影像表现:中线结构移位;脑室及脑池移位、变形、闭塞;脑室、脑池扩大;脑沟狭窄、闭塞;脑体积增大。

8.颅脑外伤(问答题、病例题):鉴别诊断,有无颅骨骨折。CT为首选检查方法。

硬脑膜外血肿

硬脑膜下血肿

脑挫裂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

表现

血肿呈颅骨内板下梭形或弓形高密度区,边缘清晰,范围局限,可跨越硬膜附着点,但不可跨越颅缝。常在同侧并发颅骨骨折。

多见于对冲伤

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

急性期血肿呈新月形高密度影,范围较广,可超越颅缝

早期典型表现为额叶、颞叶斑片状、不规则低密度区,常混有点状高密度出血灶。

脑皮质挫伤常伴有前二者。

三联征:剧烈头痛及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血性。

沿蛛网膜下腔分布的线状高密度

6.脑血管疾病(问答题、病例题):鉴别诊断。CT为主要检查方法

脑梗死

脑出血

影像学表现

超急性期:DWI高信号(首选)

急性期:CT可见动脉高密度征、局部脑肿胀征、脑实质密度减低征。MRI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占位效应明显。

亚急性期:DWI梗死区低信号

出血性脑梗死:脑梗死继发出血而引起,一般为脑实质内出血。CT表现为原低密度区出现高密度。

腔隙性脑梗死:脑深部小的穿动脉供血区域的小的缺血性梗死灶,可能为小的穿动脉本身疾病或栓塞等其他原因所致,以穿动脉本身动脉硬化(可能伴血栓形成)所造成的动脉阻塞最常见。

CT:

急性期:脑内圆形、类圆形、线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灶。

亚急性期:

融冰征象:血肿周边吸收,中心仍为高密度区

占位效应、灶周水肿减轻

增强扫描可有环形强化,若中央部位血未吸收则呈靶征。

慢性期:圆形、类圆形、裂隙状低密度

MRI:

超急性期:T2等、不均或高信号

急性期:T1略低信号,T2低信号。占位效应明显

亚急性期:T1、T2高信号

7.颅内肿瘤(问答题、病例题)

7-1星形细胞瘤:上皮来源最常见。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小脑

有周围水肿:胶质母细胞瘤;有强化:胶质母,毛细胞型

MRI基本都为T1低/等信号,T2+FLAIR高信号

弥漫性:CT平扫呈境界不清的低或等密度肿块,多数周围无水肿。不增强或轻度增强。强化提示恶变。MRI在T1上呈低信号,T2和FLAIR上呈高信号。

间变性:CT平扫呈低密度肿块,一般不强化。MRI在T1上呈混杂等、低信号,T2和FLAIR上呈混杂高信号。

胶质母细胞瘤:CT平扫边界不清,周围等密度,中心低密度,增强扫描示边界清楚不均匀、环状、花边样强化。MRI在T1上呈等、低信号,T2和FLAIR上呈高信号伴周围中到重度水肿。DSA示血供丰富。

毛细胞型:CT平扫示小脑半球或蚓部的囊/实性肿块,呈低/等密度。周围一般无水肿。增强扫描示明显强化。MRI上实性部分T1低信号,T2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2高信号,FLAIR不被抑制。

大脑胶质瘤病:CT平扫双侧半球实质弥漫性低密度,边界不清,不对称。可轻度强化。MRI在T1上呈低信号,T2和FLAIR上呈高信号。MRS脂质峰。

7-2脑膜瘤:好发于矢状窦旁、大脑镰、脑突面、嗅沟。最常见的脑外肿瘤

CT表现:圆形或椭圆形均匀等或稍高密度灶,部分呈砂砾样,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绝大多数明显强化。

脑外肿瘤的特点:白质塌陷征,脑膜尾征,邻近颅骨骨质增生硬化。

浸润征象:边缘毛糙,蘑菇征、伪足征、毛刷征。结节状—提示。

MRI:T1等信号,T2略高信号,可见血管流空影,T1周围纤细的低信号环。

7-3脑转移瘤:多为肺癌转移瘤。多数的肺癌转移瘤发生在幕上,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灰白质交界处多见。CT呈低或等密度肿块,内可见出血。增强扫描有块状、结节状或环状强化。MRI在T1上呈等、低信号,T2和FLAIR上呈高信号。

8.脊髓肿瘤:脊髓内,髓外硬膜内、硬膜外鉴别

脊髓内

髓外硬膜内

硬膜外

椎管造影

脊髓增粗,多节段累及,无移位。新月状造影剂包饶。可完全闭塞

偏心、杯口状(完全阻塞)、脊髓受压移位

梳齿状、病侧离开骨性椎管、脊髓受压较轻

X线、CT、MRI

结合具体疾病(常见)

常见

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

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脊膜瘤

转移瘤

呼吸系统

1.摄片:非数字化的模拟成像方式,可显示大部分呼吸系统疾病,常用于筛查。

2.HRCT:高分辨CT,可清晰显示肺内细微结构,用于观察诊断弥漫性病变(间质、肺泡、结节),支扩,肺结节,肿块。

3.增强扫描:由肘静脉注入对比剂。鉴别肺门周围的血管断面与肺内病灶、肺门或纵隔淋巴结与血管断面,判断胸部大血管受累情况。

4.PET-CT:显示肺内病变的代谢活性,用于肺结节或肿块的良恶性判断、肺癌分期、肺癌疗效评估及复发判断。

5.伴随阴影(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osnwo.com/yfzs/20706.html
------分隔线----------------------------